2020年2月22日

為什麼我大學畢業後沒有接著念研究所

每個人大學快畢業的時候,都會面臨選擇,是繼續念研究所,還是離開學校就業、或是趁年輕還有精力時圓夢?大四時,我跟隨同學的腳步,送出了推甄的申請,後來也幸運錄取了,那是還不錯的系所,所以我當時相當開心。

只是這樣的開心並沒有持續太久,在愉悅的心情沉澱下來後,我開始進行仔細地的自我評估,考慮了各種面向,包含自己的個性和能力、念研究所的目的與收穫、以及未來職涯等等,終於在經歷一段掙扎後,決心放棄錄取資格。

文章開始前稍微補充一下個人背景,給大家一個參考依據,簡單來說,我大學就讀的是資訊相關科系,算是前段的大學,並且成績維持在中上。

為什麼要唸研究所?

在反思的過程中,我透過不斷詢問自己的方式,來評估自己是否要唸研究所,像是:是因為比較好找工作嗎?是因為起薪比較高?或是我對研究有熱誠?還是只是大家都在唸我也去唸一下好了?

結果仔細想了一下後,覺得好像這些原因都不是原因,第一,我對研究沒有熱忱,我沒辦法想像整天跑實驗、讀著不感興趣的 paper 的日子;第二,我並不認為其他人做什麼,我就要跟著做什麼;第三,我也不覺得會影響就業,頂多就是選擇上會有不同而已。

所以說,我好像沒有一定要念研究所的理由,或是說,那些念研究所可以獲得的好處,對我來說並不是很大的誘因。於是我試著換了一些方向去思考,念了研究所除了文憑以外可以得到什麼,自身能力的提升嗎?

學習的方式

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的自身能力指的是未來職場方面的能力,自身能力的提升代表學習了更多可以用在職場上的能力,不論是知識還是做事或待人處事的方式。讀研究所,也許也能獲得這些能力,但是要考慮的問題是:「我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學習嗎?」或是「這樣的學習方式適合自己嗎?

我的個性比較現實一點,所以比較喜歡透過實作來學習,或是解決別人實際的需求,這樣對我來說比較有動力。在大學學的東西,頂多只能想像應用情境,卻不知道實際上是怎麼運作的,對我來說,總是有點不踏實。但其實我也知道這些基礎學科的重要性,但它們就是那麼的虛無縹緲,而且無聊,期中期末考考得再高分、作業寫得再好,就只是一個過程,好像什麼也沒留下。

還有另外一點是,因為教科書的內容太多了,什麼都有,但實際出來工作後,根據行業別的不同可能會用到就只有一部分,那麼幹嘛為了其他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,花很大的心力去學習跟應付考試呢?我還是比較喜歡精準且有效率的學習。

寧為雞首不為牛後

就像前面提到的,我對研究沒有熱忱,如果說想要往上唸研究所,要研究那些演算法也不是不行,但捫心自問,自己的天份有比那些天才強嗎?如果怎麼做都比不上那些天才,那也只是花兩年證明自己真的比他們弱而已。

而且花了兩年或以上念碩士的話,就會覺得,如果沒有選一個需要碩士學歷的工作,是不是很浪費碩士學歷?這樣反而某種程度又把自己綁在了不適合自己的地方,不得不去跟那些天才競爭一樣的職缺...

我知道跟強者做良性競爭,也許也是快速提升自己能力的方式,可是如果做的是自己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的題目,這樣拼命追逐,可以撐多久?心理素質有這麼強嗎?

因為我沒有特別想要研究的題目,所以我相信,對我而言這樣的追逐過程絕對是痛苦的,這麼痛苦的學習歷程,光是想像就覺得煎熬。更別提台灣大部分的碩士都要求要寫論文,我根本就沒有想研究的題目卻一定要擠出題目寫論文,這也太痛苦了吧。

結論

所以說,再拉回過頭來思考,為什麼要念研究所?我認為答案就是:「希望自己可以繼續成長」。

要知道不管哪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,其實都不輕鬆,都要花費時間跟精力去做。我並不相信學習是速成的,學習應該是一連串的過程,所以要能夠持續學習,還是要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
一樣都很痛苦,但是如果有足夠的動力,就能夠讓自己撐過痛苦,進而繼續學習、成長,而我認為,在研究所中,我並沒有足夠的動力,可以去承受那些痛苦,這樣甚至可能會放棄學習,我並不樂見這樣的情況發生,因此最後我選擇不念研究所。這就是我當初的結論。

後話

只有大學學歷的職涯發展:後端工程師的職涯發展與建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