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念頭,最早有創業的想法,應該是大學的時候。
受到臉書跟 Google 創業故事的啟發,覺得軟體工程師是一個很酷的職業,可以打造世界級的產品,賺很多錢。
出生在一個沒什麼資源的家庭,覺得靠一台電腦,寫寫程式就能創業,是非常好的機會。
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,大學選擇了資訊相關的科系。
認清現實
我並沒有那個勇氣休學創業,畢竟家裡沒有金礦,我姑且是有好好地把大學念完,雖然後面有點放飛。
大一大二的時候,還沉著住氣,專心唸書,打基本功。但大三、大四以後,就有點待不住,想要出去試試。
當時沒有任何實戰經驗,想創業也沒題目。大三的時候,找了一個間很新的新創實習,姑且稱它為 A 公司好了。
有點忘了細節,但我應該是 A 公司是第一個還第二位員工吧?扣除創辦人們。
雖然不是自己創業,跟著創辦人們一起工作,也多少可以體會所謂的軟體創業大概是怎麼一回事,學習了很多。
於是,大四畢業後,我就開始創業了...才怪。
夢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
A 公司的創辦人們,可以算是白手起家吧,畢業沒多久,靠著自己的儲蓄開創公司。
雖然對外可以包裝得光鮮亮麗,但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事情是,沒有資源,沒有技術,沒有題目,傻傻地衝出去創業,真的只是找死,只能每天在辦公室崩潰。
所以我決定,先暫時把創業的想法放在心上,先回去工作,學習專業技能,累積資本,並等待機會。
能力打底
既然我是學程式的,也打算靠軟體創業,所以很自然地,找到了在 B 公司的工程師的工作。
我在 B 公司,認真地寫了五年多的程式,也順利升遷到 Team Leader。
雖然我主要工作是 coding,但我會盡可能地讓自己可以接觸工作上的其他面向,不要讓自己只有培養 coding 的技能。
畢竟創業是需要多方面能力的,什麼都要會。開發工作不是只有 coding,整個軟體生命週期有太多東西可以學了。
在 B 公司工作的同時,我也在存錢、學投資,盡量累積資產。
後來我覺得,在 B 公司能學的事情差不多了,但下一階段的升遷要輪到我還太久了。
大公司的組織較僵化龐大,想要實際擁有決策權,要關關破,副理、經理、處長、協理、技術長、副總...等等。
大家都曉得,想要往上爬,不只是能力的問題而已,我不想要把時間花在等待內部職位空出跟搞政治。
所以開始考慮離開,這次的離開,也還沒打算要開始創業,而是要想辦法更接近掌握資源的人,並想辦法掌握更多的資源。
拓展視野
離開 B 公司後,我陸續跳了好幾新創。
在 A 公司的經驗,幫我的技術能力打底,如果目標是創業,那下一步需要更了解商業運作的方式,因次我必須離開工程師小圈圈。
但坦白講,大公司的高階職位很難空降,所以我的目標是新創。
在新創裡面擔任中高階的職位,或是核心成員,才有辦法接觸到決策和商業邏輯。
後來我如願地在幾家新創中,找到中高階的技術管理職位,雖然還不到 CTO,但只差一點了。
相較於待在 A 公司的期間,雖然同樣都是新創,但這個時期的我,已經不是那個啥都不懂的小廢物了。
這時我已經知道開發的流程該怎麼做,工程團隊溝通該怎麼進行,開發團隊要如何管理。
我不再需要花太多心力學習開發的事情,我把更多的心力花在了解開發以外的事情,更多商務面的事情。
了解業務推廣怎麼進行;了解行銷怎麼做;了解產品怎麼設計等等。
抓住機會
就這樣,到了某一個時間點,我突然覺得我好像差不多準備好了。
對現在的我來說,身上也有一點點資金,雖然不多,但可以讓我有幾年沒收入也活得下去。
突然發現,能力有了,技術也有了,生活備用金也有了,距離創業,我好像只缺少題目跟業務了。
幸運的,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,我遇到了一個好機會。
我待的新創,經營況狀不佳,原本要收掉了,聽起來是一個悲慘的故事,為什麼是個好機會?
其實,這間新創的其中一位股東,原本的主要負責業務的部分,雖然公司要收掉了,但他有別的題目想做。
畢竟他是業務,要做新的題目,他需要找一位懂一點商業,有一些產業 Know-how,能夠獨立開發的工程師跟他一起創業。
對我來說,這不就是業務跟題目同時出現在我面前嗎?這麼好的機會我當然不能錯過,我主動找上他,跟他討論我對公司的計畫和一些股權安排等等。
我們前後大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討論,有一些問題要解決,但最後我們還是成功成立了新公司,我的創業在這裡正式開始了。
結論
傻傻地就衝去創業,雖然還是有機會成功,但失敗的機率恐怕是更高吧。
就像一開始講的,我家裡並沒有礦,我希望可以在更穩定的狀況下才開始創業;但也不希望自己老到已經沒有精力的時候才開始創業。
從進入職場的早期,我就一直把這樣的念頭放在心中,所以一直以來都在累積相關的能力,等待機會。
雖然過程一點都不浪漫,但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,想要提高創業的成功機率,只能盡量累積相關的能力與經驗了。
坦白講,我也沒有十足的信心跟把握,這次創業一定會成功,但慶幸的是,至少還是開始了。